解析中國激光院校發(fā)展現(xiàn)狀
在國家“十一五”計劃中,中國政府已把激光列為關鍵支撐技術。因此,有能力的各大高校紛紛建立自己的激光專業(yè)、實驗室、研究中心。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激光院校發(fā)展情況。
項目成果 納米光纖技術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成為當前光子學方向的研究熱點之一。2003年童利民教授關于納米光波導的研究成果“Subwavelength-diameter-silica-wires-forlow-lossopticalwaveguiding”在Nature上發(fā)表。隨后幾年,在納米光纖諧振腔以及增益介質型納米光纖、微光纖激光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2005年8月,LaserFocusWorld雜志在題為“PhotonicsFrontiers:Subwavelengthopticscomeintofocus”的評論中指出,由浙江大學和哈佛大學合作首先開始研究的“納米光纖”已經成為光子學前沿研究的焦點之一;2006年關于微納光纖激光器的研究結果發(fā)表后受到PhotonicsSpectra雜志和Optics的專題報道。童利民教授在2004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6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和霍 英 東教育基金一等獎,2007年獲得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中青年科技獎。 在液晶投影光學引擎與元件技術研究上實現(xiàn)突破,采用非成像光學技術,提高了投影系統(tǒng)的光能利用率,建立了投影顯示技術的研發(fā)平臺,研制出一系列填補國內空白的投影顯示設備,推進了我國投影顯示產業(yè)的發(fā)展,使我國成為投影顯示光學元件產業(yè)的大國。該項目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負責人劉旭教授獲2004中國青年科技獎,2005年被授予浙江省首批特級專家稱號。在投影顯示技術方面,實驗室為國際知名的投影機商NEC設計高光效投影顯示器等,在東亞相關領域形成廣泛影響,成為現(xiàn)代投影顯示領域國際上最為重要的技術、人才供應地之一。 在光子晶體與人工負折射介質研究中取得諸多進展,發(fā)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論文,研究成果在2004年亞太光通訊大會(APOC2004)上應邀作全會特邀報告。作為首席科學家,何賽靈教授主持的973項目“新型人工電磁介質的理論和應用研究”2005年獲得批準,研究總經費達1500萬元。2007年何賽靈教授作為共主席在浙江大學成功承辦了OSA納米光子學國際會議,研究團隊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07年12月何賽靈教授當選為OSAfellow。 在生物光子檢測技術上,開展了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技術(OCT)的研究,在國內首次獲得人眼底活體視網膜高分辨層析圖像,取得了優(yōu)于商業(yè)化產品(ZeissHumphrey第三代眼底OCT儀)的滿意結果,成果屬世界前列水平。項目負責人丁志華研究員2004、2006年連續(xù)兩屆被邀請在中國光學年會生物醫(yī)學光學專題作“OCT技術與應用最新進展”的特邀報告,多次被邀請至國外(美國,瑞士,韓國等)作訪問交流,并獲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霍 英 東青年教師基金及多項國家和省級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在精密光學檢測和加工設備方面,開展了大面積高精度光刻設備的研究,實驗室與國際著名企業(yè)合作研制成功分辨率為1微米的12英寸硅片一次曝光鏡頭,填補了國內空白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實驗室所依托的浙江大學光學工程學科在近幾年的全國學科評比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全國一級學科評比中,2002年獲得全國第四名,2004年獲得全國第二名,2006年獲得全國第一,2007年在全國研究生院一級學科評比中獲得第一名;浙江大學光學工程博士后流動站被評為2005年全國優(yōu)秀博士后流動站;2004年浙江大學光電系成功舉辦了二十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全國光學大會,國內外共1300多人參加了大會,被時任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的母國光先生譽為“群賢畢至”,開創(chuàng)了中國光學學會成功舉辦大型年會的先例。國際學術交流活躍,近年來每年都承辦國際學術會議,有多名教授在相關研究領域的國際會議上擔任共主席。 |
1.行業(yè)新聞、市場分析。 2.新品新技術(最新研發(fā)出來的產品技術介紹,包括產品性能參數(shù)、作用、應用領域及圖片); 3.解決方案/專業(yè)論文(針對問題及需求,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執(zhí)行方案); 4.技術文章、白皮書,光學軟件運用技術(光電行業(yè)內技術文檔);
如果想要將你的內容出現(xiàn)在這里,歡迎聯(lián)系我們,投稿郵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