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和“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進入“雙一流”
大學建設名單的高校一共有42所,其中A類36所,B類6所,進入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的高校一共有95所。最近,教育部要對“雙一流”高校適時啟動中期評估的消息傳出,引起教育界及社會輿論關注。
`tn{ei (,8$V\ 對“雙一流”建設進行中期評估,關鍵要對建設不合格的學校亮出“黃牌”,而不是把評估變?yōu)槌晒故尽M瑫r,在“雙一流”第一期建設結束后應有退出機制,避免“雙一流”變?yōu)橐恍└咝P碌纳矸輼撕灐?span style="display:none"> D/Mi^5H)
@WVcY:1t# 從“雙一流”建設名單公布時起,盡管有關部門反復告訴公眾,這只是“建設名單”,不能將其作為“建成名單”,更不能將其作為學校的身份標簽,但是,我國社會輿論以及地方政府、用人單位,都存在把“雙一流”視為身份標簽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就把本地有多少學校、學科入圍“雙一流”當成高等教育的建設成就,在引進人才時也明確要“雙一流”學校的畢業(yè)生。這是“雙一流”建設被嚴重誤讀的結果,而這種被誤讀應也在意料之中。
m_)FC-/pSl OEkN(wF @g&ct>@y 公眾之所以把“雙一流”視為高校新的標簽,主要是延續(xù)了之前看待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的思路。985、211也只是高校建設
工程,是投入資金重點支持部分高校建設一流,然而,985、211不知不覺中卻變成了一些學校的等級和身份,進入這些學校不但獲得更多的教育投入,而且也有更高的級別和地位。
XR;eY:89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