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首次發(fā)現(xiàn)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jù)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
歐洲核子中心(CERN)于8月3日發(fā)布新聞,重點報道了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首次找到希格斯粒子衰變到雙繆子末態(tài)證據(jù)這一突破性進展。LHC上的CMS與ATLAS實驗獲得的信號探測顯著度分別是3s和2s;綜合兩者,探測到信號過程的證據(jù)確鑿無疑(>3s),這是首次對希格斯粒子與第二代費米子耦合的直接探測,是一個全新的有里程碑意義的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ATLAS實驗組在該項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希格斯玻色子在描述微觀世界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理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基本粒子與希格斯場發(fā)生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希格斯玻色子與物質世界的本源以及宇宙早期演化息息相關,因此一直是粒子物理學理論和實驗研究的核心之一。希格斯粒子的發(fā)現(xiàn)標志著標準模型的成功與完備,但自然界中還有如暗物質、中微子質量,以及宇宙正反物質不對稱性等重大問題無法用標準模型解釋。因此,粒子物理學家仍孜孜不倦進行前沿探索,希望打開通往更奧秘微觀世界的大門。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圍繞著希格斯粒子來展開的,旨在逐步揭示其本性及其與未知世界的聯(lián)系,目前研究重心是利用ATLAS與CMS實驗記錄的獨一無二的數(shù)據(jù)來研究該粒子與其余基本粒子的耦合。希格斯粒子與矢量玻色子以及第三代費米子中的陶輕子、頂夸克與底夸克的耦合相繼被發(fā)現(xiàn),測得的耦合強度與標準模型預言相符。對希格斯粒子與第一、二代費米子耦合的測量由于強度弱以及背景噪聲大而非常困難;而在相關課題中,希格斯粒子與繆子的耦合測量最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