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
地震后,網(wǎng)上流傳“這是日本人進行海底
核試驗”的猜測。事實上,核彈引起的地震和天然地震在地震學(xué)表現(xiàn)上有很多不同。從震相、波動、震源深度、地震能量等幾個方面分析,可證明這個猜測是無稽之談。
a WeBav}_ juMxl 1.震相:地震、爆炸,波組不同
6`qr:. %x}&=zx0*1 震相指地震圖上不同類型、傳播路徑不同的地震波組。天然地震的常見震相有縱波(P)、橫波(S)和面波。大多數(shù)天然地震的P波振幅小于S波振幅。而人工爆炸的P波振幅大于S波。這是因為激發(fā)的地震波頻率高衰減快,低頻的面波振幅也小。此外,對核爆炸,震中距大于1000km時,通常會檢測到視速度約3.5km /s的Lg波。
!/6\m!e|1R ZEj!jWP2m 2. P波初動:壓縮、膨脹,方向不同
#PslrA.
E P}hY{y' 初動指的是地震波到達地震儀時,所測質(zhì)點的最初的振動方向。初動分為向外的壓縮和向內(nèi)的膨脹兩種。大多數(shù)天然地震是地下巖石破裂、滑動所引起的,破裂面很大,持續(xù)時間較長,表現(xiàn)在地震波上,是不同方位的地震臺接收到的P波初動不一致,有的是壓縮,有的是膨脹。由于震源特性不同,地下核爆炸震源過程要簡單和短得多,球?qū)ΨQ壓縮(各個方向都向外壓縮),使所有地震臺接收到的地震波初動都是壓縮的。
w}j6.r k%]DT.cE 3.震源深度:超過10KM無需考慮
&{zwM |Q@? P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