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斯, 1915年生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威爾。 16歲就進大學攻讀物理學和語言學,24 歲那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湯斯幾乎對每樣事件都感興趣,他是一個達·芬奇式的人物——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他除了以物理學家和教授聞名外,也是一位潛泳運動員、旅行家、蘭花栽培家和語言學碩士,他還是教學唱詩班的歌手,曾當過哥倫比亞大學附近一所教堂的執(zhí)事。湯斯一踏上社會,就碰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那時,整個國家都忙于為戰(zhàn)爭服務。年輕的湯斯一心想從事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卻找不到相應的工作。最后他只得進一家電氣公司,當一名雷達工程師。雷達工程師的職責范圍是研究雷達整體結構和工藝的設計,而不是搞純理論的研究。但是,湯斯的才能并沒有因此而被埋沒;戰(zhàn)爭需要雷達,而制造先進的雷達需要扎實的微波電子學知識。于是湯斯開始悉心鉆研微波電子學。不久他就成了一位精通微波電子學的專家,發(fā)明了第一臺微波激光器。 *s>BG1$< 成功是從一次失敗的實驗開始的。 W!"}E%zx #zRbx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飛機速度慢,發(fā)動機的聲音響。防空部隊靠耳朵聽飛機響聲來判斷有無敵機入侵。開始時,請聽覺特別靈敏的盲人監(jiān)聽。后來改用裝有大喇叭的聽音器來偵察敵機的來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飛機的飛行速度大大提高了,差不多可以達到聲音速度的一半。用聽聲音的方法來偵察敵機實在太慢,往往聽到飛機馬達轟鳴聲時,敵機就快到頭頂上空了。因此,各國都集中科學家加緊研究制造當時剛誕生的電子防空設備——雷達。雷達的核心部分是微波振蕩器,它產(chǎn)生頻率極高的電磁波,通過雷達天線發(fā)射出去,射向目標;目標把射到它表面上的一部分電磁波反射回來,被雷達接收器接收后,在熒光屏上顯示出目標的方位和距離。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比當時飛機每小時幾百公里的速度不知快多少倍,這就滿足了盡早發(fā)現(xiàn)飛機的要求;另外靠聽音確定飛機的方位是很不準確的,只能知道飛機在某方位幾十度的一個大概范圍。雷達卻能以誤差只有幾度的精確度測定飛機的具體位置。 QEu=-7@> "n=vN<8(o 交戰(zhàn)國家都想使自己的雷達性能超過對方的雷達,以便能更有效地對付入侵的飛機,所以千方百計研制新型雷達。改進的途徑之一是把雷達的工作頻率不斷提高。因為當時巳出現(xiàn)了能干擾對方雷達的**設備。比如一群飛機飛來,其中一架飛機離開機群很遠,上面裝著能向對方雷達站發(fā)射強電磁波的設備。這種強電磁波信號在對方雷達屏幕上把機群反射的弱電磁波信號掩蓋住了,使雷達變成“盲人”,機群就能悄悄地溜進對方上空,這是一種現(xiàn)代電子障眼法。為了對付這種干擾,就要設法讓自己的雷達發(fā)出的電磁波頻率和對方干擾電磁波頻率不一樣,而雷達接收器對本身發(fā)出的電磁波有很高的靈敏度,這樣,對方的干擾就不起作用了。因此,需要研究具有新的頻率的電磁波。 "/nNM{^ %T[^D&9$, 那時,新設計的雷達,工作頻率都做得很高,達到 1 萬兆赫茲,波長 3厘米。理論證明:波長越短,發(fā)射出去的波束就越細,發(fā)現(xiàn)目標確定它的位置的精度就能提高。再有,工作頻率越高,發(fā)射天線可以造得越小,戰(zhàn)地使用,把它安裝在車輛上,機動性和靈活性提高不少。 H=\!2XS Q26qNn
bK 為了進一步提高雷達的工作頻率, 美國空軍要湯斯研究波長為1.25厘米的雷達,開拓雷達技術的新領域,利用這種新雷達制造精確的轟炸瞄準設備。湯斯預測波長這么短的電磁波要被空氣中的水汽吸收掉,不能用于雷達。試驗的結果證明他的預見是對的。 C>[fB|^ .]9c
|